若意果然能诚,则又与心体无异。
因而,《乾凿度》中对易的两重描述皆非合体用而言,熊先生对虚无感动章的解释思路未延续至太易章,因此同样有强分体用的嫌疑。如马一浮先生重体,而坤之本在虚己容物,所以马先生最强调简。
顺应此意,孔颖达又跟随韩康伯,将无难和无劳合解为无为之道。《系辞》有数处说‘易简,皆是这意,子细看便见。顺承者,自简静而不繁。一方面,朱子依动静有常,将动说为阳之常,将静说为阴之常,进而说乾健为动、坤顺为静。浑沌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
总而言之,经过几位先生的诠释,易简在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中可以扮演的关键角色已经得到了部分揭示。进入专题: 易学 易简 体用 乾坤动静 。中医既重视饮食,更重视食疗,主张根据食物性味和归经来选择食物以治疗疾病。
现代医学模式不同于西方生物学医学模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在病因上,由单因果模式向综合因果模式转变。三、气学理论与行气导引疗法 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用以标志人的生命本质的哲学范畴。隋唐以后,除了《七卷食经》,《新撰食经》外,若马琬、卢仁宗、严龟、孟诜、张鼎、陈士良等各有《食经》、《食法》、《食疗本草》、《食性本草》等著作。它是从《老子》一书中脱胎出来的。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绿豆具有解砒霜、草木诸毒之功能。在病因上,除了注意生物学原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气外,还必须通过少私寡欲的途径和手段,在精神上做到恬淡虚无,才能使精神处于安静、乐观的良性状态。
(《素问·六微旨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庄子所谓真人之息以踵(《庄子·大宗师篇》),是指真人一呼一吸之间,通过经络,可以直达足底涌泉穴,即所谓大周天也。明代高濂按照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在《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中,依据春、夏、秋、冬气候变化的不同,分别介绍了不同季节的养生之法。五、辩证思维与现代医学模式 中医药学所以具有现代医学模式的原始模型,这与道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着直接的联系。
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不但生理因素可以影响心理因素,人体有病心理必定出现异常现象(如肝病使人易怒),而且心理因素亦可以影响生理因素(如怒伤肝,恐伤心等)。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正因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和辩证方法独具特点,所以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型中,必将发挥其重要的积极作用。《类经》亦说:无形则神无以生,无形则神不可活。
行气导引治疗本是道家的养生方法,后被中国传统医学广泛地用于防治疾病。故《元道经》曰:元气难积而易散,关节易闭而难开,人身欲得摇动则谷气易消,血脉疏利……按摩导引之术所以行血气、利关节,……故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
中国古代医学家根据道家的气学理论,认为人体之气始终处于不断地运动状态之中。20世纪后半叶,居于头四位的疾病则是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最高的也是这四种疾病。
他根据日用养生,务尚淡薄的原则,对饮茶知识作了详细说明,对汤、粥、面粉、蔬菜、甜食等也都是作了扼要的介绍。所谓移性,是指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某些活动,摒弃不良习惯或思想杂念,提高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中医学根据老子关于有物混成的思想而产生的整体观点,与现代医学强调整体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如何形神双修呢?老子认为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是形神双修的奥秘所在。三国华佗还提出了五禽戏。据科学家对19世纪末以前出生的96位作曲家和119名演奏家的健康调查,发现他们的寿命比一般人要长,这是音乐家多使用音乐脑,使体内情绪机能活跃的结果,这叫音乐疗法。
曹操的望梅止渴的典故,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的《现代诊断治疗学》要求医生在治疗精神病人时,要转移病人爱好,鼓励病人去发展其它方面的爱好或技能,特别对于那些空闲时间较多的病人要转移重点,这种转移重点、转移病人爱好的方法,同中国传统医学的移情易性的方法是相通的。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单列《养老食疗》一篇,规定老人每食必忌于杂。如果我们把中医学的辩证方法与现代医学发展的思维方法相对照,就会发现:依据老子的反者道之功的矛盾观,中医学承认在医学领域里不仅充满着矛盾,如生死、刚柔、强弱,盈虚、虚实、阴阳、寒热、表里、上下等,而且这些矛盾是相反相成的,也是相互转化的,如寒者热之,虚者实之,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中医学的矛盾观念与现代医学的相待思想是相通的。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教诫篇》中指出: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若气雍闭不通,人就会生病。
(《管子·水地》)汉代王充发挥道家的精气思想,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精气是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的思想,指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第三,在医疗手段上,要求医生对于病人不只是给予医疗技术和药物的帮助,还要求医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把医学与当代政治、经济、哲学、法律、道德、管理等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研究疾病的综合防治,是保证人类健康的最有效的手段。按照中医理论,角、征、宫、商、羽五音分别与肝、心、脾、肺、肾相合,故可以用角音治肝病,用宫音治脾病,心情忧郁,可选听《光明行》,失眠可选听《春江花月夜》等,宋代欧阳修曾患有忧郁症,久治不愈。神者,腹中元神或元气也,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是说有道之人,善行腹中元气便能长生康健。
(《遵生八笺·清修妙论笺》上卷)所以,道家在养生上主张形神双修,这比西方医学单纯注重养形要高出一筹,更符合于现代医学模式。(《黄庭经序》)从道法自然思想中引出的自然疗法,在我国古代医学中,早已获得广泛应用。
同时,这也是中医药学能够迈向现代化的内在根据,它如没有这一内在依据,我国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将是难以实现的。认为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
《淮南子·精神训》亦有六禽戏的记载。(《气病诸侯》)宋代《圣济总录》199卷亦说: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戾则形病。
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型中,道家哲学和以它为指导的中国传统医学,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就是少私寡欲的形象写照。《隋志》录有《神仙服食经》。
发病原因不只是唯一的化学因素(有毒化学物质、变态反应原、机体所需要化学物质的过剩或缺乏)、物理因素(放射线、高温、噪音等)、生物自然因素(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而是从整体的人出发,既注意研究人致病的物质因素,也注意研究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环境污染、社会公害、职业病、酗酒、吸毒、交通事故等)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指出: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既然人的生命和疾病都是由人体之气的运动状态决定的,那么在治疗方法上就必然提出行气导引疗法。(《灵枢·脉度》)肯定人的生命是气的一种高级运动形式。
所以老子从贵生立场出发,极力主张去甚、去奢、去泰。(《素问·金匮真言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